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政研园地>详细内容

呼唤工匠精神 助力产业立市——关于“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7-05 信息来源:市委政研室 【字体:

       随着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不断推进,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近日,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有关部门和企业,针对“破解企业用工难”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各级领导参考。

       一、企业用工现状及特点

       工人强则产业强,产业强才能助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近年来,我市企业普遍出现“用工难”,严重制约了自身的经营和发展,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失衡、三差异”。

       供需失衡。目前,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供需失衡的现象,我市企业也不能幸免。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规模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超2万人,各区县(市)、市直六区用工缺口普遍达到1000至2000人,最严重的西洞庭管理区用工缺口达到1.2万人;按缺工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划分,比例较少的鼎城区为20%,比例较大的常德经开区、汉寿县分别达到60%、52%,平均每两家企业就有1家企业缺工。

       行业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缺口较大,如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仅兴昂鞋厂、信美鞋厂就缺工2000多人;高新技术产业用工缺口相对较少,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康普药业、中锂新材就只有少量职位招聘。

       季节差异。部分行业因其特点分为淡季和旺季,用工需求也不尽相同,难以保持连续性。如食品加工行业,每年的一、二季度是淡季,缺工不是太明显,但三、四季度为旺季,缺工问题立显,仅西洞庭汇美、伊康、麒月香等10家食品加工企业季节性缺工就达到1万人。 工种差异。将工种分为三类,按人数需求排列呈金字塔型,从下至上分别为普工、技工及一般管理人员、中高级技工及中高级管理人员。以常德经开区为例,普工缺口最大,占比80%;技工及一般管理人员缺口次之,占比14%,中高级技工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缺口最小,占比6%。

       二、他们为什么不愿当工人

       企业招工难,难在供需失衡。工人曾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但近些年来,社会上很多人都对当工人渐渐失去了兴趣,有很多职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宁可在社会上飘着,也不愿进厂当工人,就算要当工人,也只愿意去沿海城市,甚至不愿亲戚朋友知道自己进厂当了工人。他们为什么不愿当工人?

       1.单调乏味。 工厂、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单调。现在工厂的机械自动化程度都较高,很多一线员工都只是进行着简单的流水线操作,甚至只是盯着机器运转,一天下来、一月下来感觉是在混日子,没有真正学到实用技术。二是生活乏味。现在务工的“80”“90”后年轻人占比较大,对工作环境、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但目前工业园区及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以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为例,企业上至负责人、下至一线工人都反映园区生活设施、健身娱乐场所等配套严重滞后,交通也不便,导致企业职工生活极为乏味。目前常德经开区公交线路仅四条公交线,且每条线路车次较少,特别是早晚乘车等待时间较长,常德高新区目前尚未开通公交线路,企业职工出行十分不便。常德经开区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来到常德经开区十几年,最大的变化是路修好了,但在业余生活品质上没有根本性转变,以前因隔得近住在这里,后来还是舍近求远搬到市区居住。

       2.不体面不光荣。 根据调查发现,现在“80”“90”后年轻人普遍希望能找一份既稳定轻松、薪水又不低的工作,至少当“白领”,吃“皇粮”最好,既体面又光荣。那当工人他们觉得不体面不光荣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双低”。一是社会地位偏低。主要是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缺失。社会层面上,工人辛苦劳动在一线,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经济效益,但难以享受对等的职业尊重感,体会不到职业荣光,政府在社会风气引导和奖励扶持政策上,还不够深入精细,如外来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还不到位,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荣誉价值体系。个人层面上,在如今唯快不破的社会中,人心浮躁,谁都想起点高一些,速度快一些,西装革履、意气风发,而当工人则起点较低,同时晋升的机会又凤毛麟角且过程漫长,难以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待遇偏低。目前我市企业工人工资大多在2000元至3000元左右,效益稍好的企业或者工种级别稍高的中级技工、中级管理者也就3000元至5000元左右。这样的工资水平,在今天的房价、物价、教育、医疗等成本较高的情况下,生活已是捉襟见肘,更谈不上体面生活了。

       3.职业愿景不清晰。 既然选择一份职业,就要看得到未来。目前,工人就存在发展空间狭小这一突出问题。一是企业管理服务有欠缺。很多企业是重管理、轻技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基本保障不到位,比如社会保障不到位、企业文化缺失,工作强度大、环境差、待遇低,管理简单粗暴等问题。职业保障不到位,只注重眼前,没有长远规划。一方面对职工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职工晋升通道狭窄,晋升机制不健全,无形中就制约了他们的积极性。二是政府服务欠针对性。政府每年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有结合企业需求,没有做到对症下药;常德经开区目前还没有人力资源市场,企业招工没有固定平台;人才新政一味强调“985”“211”高校毕业生,忽略了细分行业的实际情况,如医药企业,他们需要的医药类专技人员可能就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如果政策不能惠及,将会增加人才引进难度,等等。三是社会化服务欠缺。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职校毕业生大部分都去往省外,只有少数学生到市内企业工作;人力资源信息不畅,猎头服务、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等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不健全,难以服务于企业和职工。

       三、新时代需要呼唤工匠精神

       “产业立市”号角已经吹响,需要更多本领高强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新时代需要呼唤工匠精神。

       1.强化基础保障,让工人共享幸福生活 想要持续发展,先要满足基本需求。一是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工资待遇。实施工资激励计划,建立健全一套完善工资分配制度,从而提高工人收入水平,解决工人的最基本需求。加强内部保障。实施人性化管理,从衣食住行上下功夫,让工人把企业当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开展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反过来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真正形成良性循环,这往往就是大公司、大企业的成功之道。二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园区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娱乐设施的配套建设力度,优化公交线路设置,切实解决好企业员工工作生活不便的问题,把园区打造成宜业宜居的美丽家园,形成产城互动的生动局面。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从而更好保障员工需求。加大中办、国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贯彻落实力度,加快完善配套相关措施。加快我市《关于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工作的意见》落地生效,同时要在社保费用缴纳、人才引进奖励扶持、职业能力培训等企业较关注方面精准施策,确保企业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

       2.强化社会保障,让工人感受职业荣光 最近《大国工匠》正在热播,其中有这样一幕:一位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告诉儿子,“街上那些漂亮的哈雷摩托车上有我的签名”。我们国家的工人也应该有这样的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工人更多的尊重与重视。一是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两办《意见》明确提出,要做好“五一”国际劳动节、世界青年技能日、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集中宣传工作。同时,要在全市范围内多全方位宣传劳模、先进人物事迹,提高工人社会地位,使“工人老大哥”能够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立足于当今社会,没有自卑,只有自豪。二是组织好各类竞赛评比活动。继续办好“常德技能大赛”“常德工匠”等各类品牌技能活动,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使工人获得更多的职业荣誉感,不断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三是加大工人受邀参与社会活动力度。如邀请工人参加各类旅游节、常德品牌宣传、城市项目考察等全市大型活动;对于纳税大户、明星企业等,相关政府资源也可向他们适当倾斜,这样既体现政府对工人重视、又让他们感受职业荣光。

       3.强化职业保障,让工人看见发展预期 充分发挥各方的长期激励和保障作用,让工人能憧憬他们的未来。一是建立技能员工晋升体系。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比武等活动,选拔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员工不断进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互动,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技能员工晋升体系,探索建立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一直到技术专家或者转岗成为中高级管理者的职业等级评聘体系和薪酬体系,一个尊重技工、争当技工的氛围才能形成。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本地技工院校和本地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联合办校办班,推行“定单式”“招生即招工”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边上学边实习、边上岗边培训、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等办法,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三是建立大数据平台。建立区域性大数据平台,直接服务于企业和个人,实现企业用工与个人求职等信息互通共享。例如季节性用工问题就能通过平台进行动态跟踪,工人这家企业“下岗”,接着那家企业“上岗”,实现无缝对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优势。鼓励、支持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开展猎头服务、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等市场化服务,为企业与个人之间搭建桥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