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全面深化改革>详细内容

津市市:以“三化”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

发布时间:2018-06-13 信息来源:市委政研室 【字体:

       近两年来,津市市立足全域供销、全民供销、全产业链供销,积极探索以“三化”为核心的“三改”新模式,有效突破供销社综合改革的体制樊篱,补齐发展短板,扩大供销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供销支撑和惠农保障。

       一是市场化运作抓“社改”。按照合作经营的市场化运作规律,在供销社改革上打出 “1+4+N”创新组合拳,逐步形成了“党政主导、供销牵头、农民参与、市场运作、民主管理”的新格局。“1”,就是舞活市级供销社这个龙头。津市市政府投入100万元设立供销社综合改革专项资金,将原供销社的9处资产恢复社有资产属性,累计注入1个多亿资产用于供销社平台建设和公司化运作,使其具备自我“造血功能”。目前,津市供销系统已延伸发展镇级经营实体6家、外围合作社组织38个,覆盖农民5万多人。“4”,就是在组建新农资管公司、农业发展公司、供销电商公司和农贸市场公司的基础上,四大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搭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平台、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和农产品上下行平台,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N”,就是延伸发展多个基层惠农综合服务社和供销网点。主要以市级公司为“旗舰”,发展镇级惠农综合服务中心社4家、村级综合服务社34家、草根性服务网点278家,初步形成了覆盖农村全域的供销“联合舰队”。

       二是社会化运行抓“土改”。针对务农劳动力少、年龄偏大、技能不足的现状,着力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指导市镇村主动进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登上服务“三农”的大舞台,在农村全域掀起了一场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经营”为核心的“土地改革”风暴。在土地流转方面,推行“1+3”载体改革。成立了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镇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信息平台、纠纷调解平台等“一中心三平台”。目前,已流转土地6.9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35%,为供销社介入土地托管创造了条件。在土地托管方面,探索“两式”服务改革。以药山镇为先行试点,运用股份合作的杠杆机制,通过市场融资500万元,组建镇土地托管服务中心,量身定做了生产全程托管的“保姆式”服务模式和部分生产环节托管的“菜单式”服务模式,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对全市35000多亩土地进行了有效托管。在土地经营方面,推动“3+”模式改革。通过“产业+”模式,扶持湖南农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关山村投资1个亿开发“关山明月生态园”,初步建成北美海棠、美国红枫、红枝垂柳等五个百花园和十二生肖广场、孝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展览馆等10个旅游景观,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通过“企业+”模式,即“公司+村支两委+合作社+农户(土地)”,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模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庹家峪一线形成“食用菌产业走廊”,生产杏鲍菇、秀珍菇、平菇、香菇、金针菇及药用菌等,产品畅销全省及武汉、兰州、郑州等地。通过“电商+”模式,以农业小食品为销售主导产品,在市运营中心的带动下,“互联网+”服务覆盖全市乡村。在全国各地发展“津市牛肉粉馆”近万家,仅武汉的“津市牛肉米粉店”就达到400多家,火爆长沙的津市牛肉米粉旗舰店“刘聋子”日营业额近10万元。

       三是机制化保障抓“制改”。着重抓了三个方面机制,确保供销社改革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一是推行市级“双线治理”机制。着力构建供销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在行业管理线,健全市社对各基层社的评价机制;在经营服务线,完善市社对社有企业的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管理与服务永远行走在路上。二是探索镇级“干部帮联”机制。要求各镇党委、政府按照供销社工作一盘棋的布局,统一在镇干部中推行“帮联工作法”,即:镇班子成员联一个村社、镇干部联100户社员,帮助解决生产、销售、市场等问题。全市共建立帮联双带点126个,联系社员12000多名,先后帮助解决各种困难问题500多个,带动和促进了镇村供销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三是完善村居“三务合一”机制。以“智慧党建”为契机,搭建覆盖市、镇、村三级的信息化网络,在全市所有村居推行党务、政务、商务“三务合一”机制,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津市目前已投入800万元,初步建成从市级数据中心到村级信息终端的全覆盖信息服务网络,以电商市级运营中心为主导,全面建设镇级电商旗舰店和村级农情电商室,通过电商服务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一体化。2017年,津市农商销售额突破20亿元,极大带动了镇村发展。

分享到: